首页 >> 红色视窗 >>最新推荐 >> 红旗渠精神永垂不朽
详细内容

红旗渠精神永垂不朽

时间:2021-12-07     作者:视听中原网【原创】   阅读

前段时间我来到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参观了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红旗渠”。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来到林州之前,对红旗渠略有耳闻,却并不知道它对于林县人民的意义,也不知道它对于新中国的意义。随后,在参观学习红旗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林县人民一生只洗三次脸:一次是出生,一次是结婚,一次是死亡。因为历史上的林县十年九旱,水是这里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在林县,走几里甚至几十里去取水,是每个家庭每天都要做的—件事。为一担水,要耗费一个劳动力半天、乃至大半天时间,耽误了生产活动。

曾经为争夺河水、井水而引发的械斗在这里并不罕见。面对这样的情形,林州人民决定要改变现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州的山河。然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当中开凿一条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在60年代,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其面对的困难是我们今天所无法想象的。就是在这艰苦的条件下,英雄的林州人民做到了,在太行山上“绣”出一条“巨龙。”周总理曾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另一个就是红旗渠。

在参观学习中,我深刻感受到何为"红旗渠精神",也为林州人民的这种精神所折服。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青年洞的开凿。青年洞是一条六百多米长的隧洞,而且是开凿在悬崖绝壁上。太行山坚硬如钢的石英砂石,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可想而知青年洞的开凿是多么的艰巨。可是林州人民做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大山中开凿出了一条总长度616米,高5米,宽6.2米的隧道。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队员们,在悬崖上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为工友安全保驾护航。还有年轻工程师吴祖太,为了红旗渠工程进度,母亲病故仍然坚守在岗位上;为解决渠水与河水相交的难题,大胆创新,修建了孔桥,至今仍矗立在林州大地上。就是这样一位工程急需的水利学人才,却牺牲在王家庄隧洞塌方之中,永远永远陪在他倾注毕生心血修建的红旗渠身边。像任羊成、吴祖太这样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也正是有了这许许多多英雄的红旗渠儿女,才有了英雄的红旗渠的诞生。他们的功迹将永远被人传唱,他们的精神将永远被人铭记。

通过学习红旗渠精神使我体会到愿望的力量的伟大,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是需要—种力量的支撑,才能磨砺出像红旗渠精神—样顽强的红旗渠人。我们党是在艰苦奋斗中开始的,也是在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

身临其境参观了红旗渠,更深地领悟了红旗渠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我更加坚定了一种信念:事在人为,抛弃不良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继续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提高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由红旗渠精神联系到自己,作为一名农发行员工,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不管是遇到自己不懂的概念还是自己不懂的操作,要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为榜样,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不懂的概念和操作我们可以学习文件要求,可以向老员工请教,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自己摸索;在面对金钱等糖衣炮弹诱惑时,要时刻牢记党员身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不良诱惑勇敢说不,让红旗渠精神永远流淌在自己的血脉之中。

(责编:孙培烨 王明娟 供稿 王志力)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