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地处金沙江下游北岸,横断山脉东南边缘。全县29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最低海拔381米,最高海拔4076米。过去,许多大山深处的孩子没有上过幼儿园,到了小学因为听不懂、说不通、用不了国家通用语言,跟不上学习进度进而自卑、压抑、无望,后来选择辍学、务农、打工的不在少数,他们就这样“输在了起跑线上”。自从2015年四川凉山州在彝区启动“一村一幼”计划试点以来,“贫困积累循环效应”的魔咒开始被打破,山里孩子的求学激情和梦想被点燃。
这里,最醒目亮眼的是学校
山路弯弯拐拐、折折绕绕了一大圈,背靠公路边有一处黄色的三层楼很是醒目亮眼,黄墙红顶,还有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操场高高飘扬。陪我们采访的凉山州雷波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张凤奕告诉我们:“这就是今天采访的第一站。”
车沿着坡道小心翼翼地驶过,路边菜地里的春色迎面扑来:一簇簇白色的豌豆花竞相开放,油菜花黄灿灿的,蚕豆花儿淡紫相宜。再经过两道小坡,车终于停稳,“雷波县箐口乡核桃坪村幼教点”映入我们的眼帘。张凤奕打了一个电话,一位穿红色衣服、剪短发的年轻教师从教室里出来,拿着一串钥匙打开了幼儿园大门的锁。经过八级台阶,我们进入大门,扫“天府健康码”、测体温、填表,随年轻教师入园。这位教师介绍说她是园里的负责人王志芳。
王志芳带领我们向中班走去,抬眼一望,墙壁上贴满了“学前学会普通话”的图片,上边印有“学前学会普通话,我的朋友遍天下”的标语。走进教室,孩子们正坐着听老师讲故事,看到有客人进来,大方地站起来说:“叔叔阿姨好。”然后礼貌地坐下。还有小朋友看着我们的摄影镜头自信地用手托着脸庞,露出了洁白的牙齿和可爱的笑脸。
问到园里学习普通话的情况,王志芳向记者介绍,教师会通过讲故事、阅读绘本、教儿歌、做游戏等方式,教小朋友学普通话。而且,凉山州也有“学前学普”评价表进行督促反馈。她顺手拿起一本评价表,我们看到每月、每周对孩子们掌握普通话的情况都有细化的方案。如“学好普通话”要关注听懂、敢说、会说、会用几个维度,“养成好习惯”要有具体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能力发展”包括认识身体部位、注意卫生常识、用语言表达画面图案、朗诵诗歌、演唱歌曲等。
与师生们道别后,我们顺着山路驱车来到箐口乡罗汉沟村苗寨幼教点。这时的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让半山腰中的幼教点置于烟雾缭绕的仙境中。
虽然只是几间不大的园舍,但教室里有木条天花板装饰,一盏盏LED灯点缀,墙壁上贴着孩子们的“智慧树”、春季学期主题活动月计划表、“学前学会普通话”一日活动流程等。分管幼教点的箐口乡中心校校长卢金撒告诉我们,这个幼教点只有1个教学班共33个小朋友,29个苗族、4个彝族,有幼教辅导员2名。
“为什么这里的孩子这么少?”记者忍不住问。
“现在村村都有幼儿园,有的一个村有好几个幼儿园,山上的孩子都能就近入园了。”卢金撒说,这在以前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以前山上不通公路,许多孩子就在家里玩到6岁或者上一年幼儿园后,再去很远的地方读小学。入学后他们只会讲彝语苗语,老师听不懂;老师讲普通话,他们又听不懂,有些孩子读到初中就辍学务农或外出打工了。
“自从2016年3月开园后,周边的孩子4—6岁都能来上幼儿园了,通过学习普通话长知识,他们成长得可快了,小学老师们教孩子也好上手了。”卢金撒话语中掩藏不住喜悦之情。
游戏活动,引领幼儿健康成长
走进黄琅镇中心幼儿园时,记者正赶上小朋友在唱歌:“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一口普通话,真情传万家……”园里的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传唱歌曲——《我是中国娃》。更巧合的是,原来这首歌的词曲作者竟然是此次采访中和我们同行的阿汝洛日——雷波县教体科局学前学普办副主任。
问及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阿汝洛日说:“偶然的一次,我回老家看到‘学好普通话’的口号,当时一下内心就被戳中了,脑海里冒出欢快的旋律。后来,我就谱写了这首歌,很快被传唱起来。”同行的张凤奕副局长说:“这首歌原本是写给雷波‘学前学普’行动的,现在已经成为凉山‘学前学普’行动的标志和形象之一。”
的确,学说普通话对孩子们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曾经是每一个幼儿园老师碰到的老大难问题。
“‘老丝诶,我想次粑粑’‘姑家家’‘吃mangmang’‘叫鸡子’,就是我刚来这个幼儿园经常听到的‘普通话’,好茫然。”黄琅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徐明娟说。2016年从成都师范学院毕业后,徐明娟考入黄琅镇中心幼儿园当老师,但听到孩子们的这些语言后,苦恼不已,听不懂只能靠盲猜。后来才慢慢明白这原来是当地人爱说的彝语:老丝诶=老师,粑粑=馒头,姑家家=吝啬鬼,吃mangmang=吃饭,叫鸡子=蛐蛐。
怎么让孩子们学好普通话,过好语言关?徐明娟与园长杨玉砚一起想办法——带领孩子们唱学普之歌、学绘本;教孩子们表演情景剧《阿依嫫》,让他们从说彝语改说普通话;通过小广播、“黄金时代 书声琅琅”阅读漂流活动,让孩子们听普通话、阅读“闯关”爱上普通话。不仅如此,杨玉砚还利用自己会画画的优势,教孩子们画马湖风景,让他们描述和介绍家乡的美景。
在幼儿园的试验田里,园长杨玉砚和老师们带领孩子开展“泥土·春”的探究活动,荞麦、白菜、黄豆……孩子们一把一把地种下,苗儿一堆一堆地长出来。“老师,荞麦是歪着长的”“不绿了,有些是黄黄的”“叶子上有洞洞,被虫子吃了”……杨玉砚带着孩子们,一起讨论如何为“歪脖子”、黄黄的、有虫子的植物“治病”。有的孩子蹲下来静静地看着植物,有的孩子仔细地听同伴发表观点,有的孩子从教师眼神里寻求答案……
游戏活动,让孩子们爱上了幼儿园,爱上了说普通话。
在黄琅镇大海村幼教点,记者看到几个小朋友正在户外滑梯上开心地玩耍。虽然是村幼,但这里的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一样大方、热情。“你喜欢上幼儿园吗?”记者随机问道。小朋友高兴地说:“我喜欢啊,因为这里有我的好多好朋友。”说着,还马上牵着我们的手去跟他的好朋友“相认”。
在大杉坪村幼教点,孩子们读完“神奇高铁长又长”的绘本内容之后,齐刷刷地跑到教室外做活动。滑滑梯,玩老鹰抓小鸡,投小皮球,孩子们的欢笑声在村庄里回荡。
自从孩子上了幼儿园,额其石日的妈妈每天高兴得很。她说:“我读的书不多,没有什么文化,但自从额其石日入园后,他开始带着两个弟弟讲普通话,并且要我们家长吃饭前要洗手,还帮我们拿碗筷收拾桌子,我的孩子慢慢长大了。”她还告诉记者,每天只要额其石日上幼儿园,大弟额其石洛都要跟着哥哥到幼儿园,并且一玩就是半天,不想回家。
畅通渠道,提升乡村幼儿教师水平
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的关键一环,其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学前教育质量和效果。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幼儿园教师才能推动学前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人生第一步‘学前学普’,带我走上村幼辅导员之路。”雷波县沙沱乡沙沱村幼教点蹇琼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虽然曾经在沙沱乡中心校任教过,但由于没有学习过正规的幼儿教育和普通话教学知识,所以做了村幼辅导员后很是忐忑。好在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们不远万里,来到雷波县开展“学前学普”培训,特别是闫卫民教授的“浸润式”教学和“让说普通话像呼吸一样自然”,让她受益匪浅。现在,蹇琼坚持跟孩子们说普通话,并且帮助同行做好普通话教学。
在黄琅镇中心幼儿园,杨玉砚送给记者一本自己主编的书《许孩子3年快乐时光》。杨玉砚颇有感触地说:“我在前辈的讲座、书籍、探讨中获得了成长的经验,我也要将这些好的经验内化为同行的行动。”杨玉砚让团队成员每月写一篇随笔,将日常教育孩子、开展游戏活动、进行主题教研中的点点滴滴记录、总结,成为培育幼儿的园本案例。
“作为全县学前教育的第一本书,我们写这本书不仅是记录孩子们的点点滴滴,也是记录老师成长的点点滴滴。我希望公办幼儿园能为村幼做一些引领。”杨玉砚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教师的成长其实家长们也深有体会。李仔江馨的爸爸原本带着女儿在浙江温州上幼儿园,这样打工和送孩子入园两不误。后来因为老人身体原因,李仔江馨的爸爸带着孩子回到大杉坪村老家。本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孩子入了园,实在不行就再回浙江去。没想到,孩子的成长非常快,变得乖巧懂事、爱和人沟通交流,这样一来,自己可以安心在家做活了。“以前只想着把孩子带出去,没想到现在村里的幼儿园办得这么好,教师都那么专业有能力,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李仔江馨的爸爸发自肺腑地说。
采访中,我们也有太多的感动。大杉坪村幼教点在高高的半山顶上,山路蜿蜒曲折,有些地方是“胳膊肘拐弯”,道路崎岖危险。得知我们要过来采访,园长吉么阿几怀着9个月身孕,骑着电瓶车过来和我们聊办园情况;马湖中心校的幼儿教师杨欲霞负责8个幼儿园的联络,也专门从中心校赶到了幼教点。她说她的家在雷波县城,从绵阳师范学院毕业后选择到马湖中心校教音乐课。“学前学普”行动开展以来,杨欲霞除了教4个年级的音乐课之外,还要到幼教点督查,为师生进行音乐课指导和训练。
张凤奕告诉记者,作为乐山师范学院派出的扶贫干部,支教的一年半中他已经走遍了全县47个乡镇、200多个幼教点和幼儿园,并和同事专门做了《全员提能竞赛活动之学普故事》征集,所有行动都为孩子们“学前学普”助力。阿汝洛日说,最近正在作词作曲,还要争取为孩子们多写几首可以传唱的歌曲。
我们坚信,从凉山走出去的孩子,借助“学前学普”的翅膀,必将闪烁成长的光芒,奔向远方。(记者 吴绍芬 徐杨)(《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4期)
作者:吴绍芬 徐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