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故事,说新闻(二)时间:2021-11-23 有人说,既然软新闻就是讲故事,那么我可以想到什么就讲什么吗?当然不是的。 什么时候需要讲故事呢? 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种“蛋炒饭”原则。如果这个事件还是“生米”,也就是说还没有人报道时,你可以用硬新闻的形式,做成“白饭”。但如果已经有人对它进行了报道,你就需要把“白饭”变成“蛋炒饭”,也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说这条新闻,这样才不会重复,更能吸引读者去阅读。 例如,江苏宝应县夏集镇中心小学多名小记者都提到了今年7月20日扬州发生4.9级地震这件事。地震作为当地当时最轰动的事件,自然有不少人关注它,那么在相同的事件背景下,怎样讲好这一新闻呢?同学们很聪明,没有采用硬新闻报道的形式,而是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个个故事。虽然重大事件是相同的,但自己在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所见所闻却有可能不同。事实上,在突发情况下,小记者没有去采访相关部门和人员,无法得到确切的背景信息,也只能从自己的身边说起,描述自己和身边的人在事件中的表现。 惊魂一刻 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会发生一些新鲜事。这不,暑假里我就亲身经历了一件令人惊心动魄的新鲜事。(“惊心动魄”一词紧扣题目,说明这件事不同寻常,也让读者产生疑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那是7月20日晚8点钟左右,我和妈妈刚打完球。回到家时,我们还没坐下,就听到地底下冒出低沉的“轰隆隆”的声音。正当我们判断是怎么回事时,房子又剧烈摇晃起来,电“啪”的一下子就停了。(地震前奏,加入了听觉描写,写出了一种紧张感) 妈妈大叫:“怎么了?怎么了!”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心里突然充满恐惧,吓得哭了。(地震时,妈妈和“我”的自然反应)在一片黑暗与摇晃中,我听到家里相继传来“乒乒乓乓”——东西打碎的声音和“咚咚”——东西滚落的声音。几秒之后,电灯重新亮起来,摇晃也停止了。可就在这短短的一瞬间,家里变得一片狼藉。(这便是“惊魂一刻”)爸爸这才反应过来,大声喊道:“地震了,快往楼下跑!”听到“地震”二字,我吓得两腿直发软。妈妈拉起我,连鞋也顾不得穿,便往楼下冲。(爸爸、“我”和妈妈在地震中的表现) 来到大街上,这里早已站满了人,有的穿着睡衣,有的光着脚,有的裹着浴巾,孩子们在大哭,老人们直拍胸口……人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地震吓坏了。(观察到的身边其他人在地震中的表现)过了一会儿,大地不再颤抖,人们的心情也稍稍平静。他们纷纷拿出手机,焦急地询问着亲朋好友的状况。(惊魂一刻过后,人们开始冷静)第二天早上,我们才知道,扬州发生了4.9级地震。(说出了事件真相) 地震,连爷爷都没有经历过,更别说我们了。虽说是件新鲜事,却惊心动魄,让人心有余悸。但愿这样的新鲜事今后少发生,别发生!(“我”对地震这件事的思考) 怎样讲故事,才能说好新闻? 1、文中有“人”。我们有很多新闻喜欢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性报道,而很少去讲个人的故事。比如上面提到的地震,通常的报道是:“2012年7月20日晚上8点左右,江苏扬州市宝应县发生4.9级地震,居民纷纷跑出家门,在室外度过一夜。”这种消息形式,我们同样需要掌握,但比起场景,小读者更喜欢个人的故事。只要可能,在你的描写中让人物动起来,这会让你的文章更生动、更人性化、更贴近读者,也更有生命力。 即使是以动物为主题的报道,也尽量让人物出场,这能够拉近读者与动物的距离。如果人物不适合出现,那么可以考虑使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动物人的个性。瞧,下面这位小作者就做到了。 暑假中的一天,我们在一处石头阶梯旁边玩,刚要喂点点瓜子,它却扭过头就跑,一直跑到那个阶梯前。笑点就从这里开始了,点点的奇趣开始展现——它迈着猫一样的步伐——猫步,一步一步,慢慢地、摇摇摆摆像一只鸭子一样往上走(比喻)。它的旁边掌声如雷,许多男生都在旁边大喊:“加油,加油……”点点似乎感受到了一股神奇的力量,走得一点也不生疏(与人物之间开始互动)。走到顶上的那一瞬间,点点突然疯了似地摇头,跳起了“摇头舞”,简直就是“判若两狗”。文静的女生们在旁边不停地喊:“哇”;活泼的女生们学着走起猫步来;男生们似乎被点点感染,疯狂地唱起了“死了都要爱”,有些男生不会唱,就在旁边跟着跳起了“摇头舞”。我再也忍不住,大声地狂笑这个搞笑的“组合”。虽然我也很疯,不过没想到点点就是这么的奇趣,从不缺乏幽默感(拟人)。有它的地方,笑声不会有一刻停下来!(这篇文章中,小狗点点是主角,男生女生都是配角,他们配合得多好呀。) 2、一人一事。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不要太多,最好能有一个主人公和一件主要的事情。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明天,我要跟阿姨去参加婚礼,这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参加婚礼,所以要做一些准备。 今天,我就和阿姨、爸爸一起从三塘街走到石路,准备买衣服,本来还想走到观前街,可是天已经快黑了。我们挑了好长时间,才买到我穿的衣服。这时候,我们实在很饿,只好又走到另一条街,去吃鱼肉火锅。吃完后,我们就坐出租车回家了。因为第二天早上8:30,我就要和阿姨去参加婚礼,所以这一晚我在阿姨家睡觉。 第二天早上,我和阿姨下楼买了早点之后,就打车去陆幕,那儿才是我的家。我们要等阿姨的朋友过来,然后一起去三塘街。可等了很长时间,他们还是没来。阿姨一直打电话催他们,大概到了8:30,他们才到。 我们一起去了三塘街。这里有一个“三塘客栈”,新娘就把这儿当做娘家。我们进去之后,化妆师正在给新娘化妆。新娘可漂亮了,红红的嘴唇,白白的婚纱。伴娘也很漂亮。几个我不认识的阿姨,玩起了求婚仪式。她们拿了阿姨的戒指玩。突然,一个阿姨用手一甩,竟把戒指给甩掉了。大家开始慌乱地找啊找。这时,我想到刚才我躺在床上时,好像有什么东西掉在我身上。我翻了翻身子,原来戒指在我帽子里。我拿出来之后,大家都笑了。 这便是我第一次参加婚礼的经历。 文中出现了好几个人物(我、阿姨、爸爸、阿姨的朋友、新娘、其他几位阿姨等),写了好几件事(买衣服、去三塘街、玩戒指等),但重点写的是谁呢?想要表现什么呢?没有将主人公(比如“我”)的某种形象(比如:第一次参加婚礼,“我”感到好奇、觉得好玩等等)凸显出来。 3、集中笔墨。跟主要事件关系不大的细节尽量不要写,否则容易转移读者的注意力,使文章显得有些散。例如下文: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城市,没有发生过什么大事,但在今年暑假中,却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那便是我们崇信县的第一届旅游节。在这次旅游节里,我还展出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呢!(旅游节上秀书法,真厉害,这应是本文的主题事件) 旅游节这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我早早起了床,带着满怀心奋的心情,踏上了去书法班的道路。微风轻轻地吹着,催促着我加快脚步。不一会,我就到了目的地,进门一看,大吃一惊,同学们都已经来了,教室里人坐得满满的,就剩下我这一个迟到者了。迎着同学们的目光我尴尬一笑,心想:看来同学们的热情度不低嘛!我自以为走得早,没想到却是最后一个到。(这段与主题关系不大,可删去哦) 人都到齐了,老师带领着我们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向龙泉寺走去。一路上,我们的心情格外愉快,看到了在家中看不到的景物和事情。比如: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天空中洁白无瑕的云朵,还有那在微风中飘飘悠悠的落叶,它们都伴随着我我们向前走去。(这些景物描写渲染了小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但注意:不要太发散了哦,否则会转移读者的注意力。路上的风景固然好,可你还要展示书法呢,快往前走吧。) 也不知走了多久,终于到龙泉寺了,焕然一新的环境让我的眼前一亮。近处,天空中飘着巨大的红气球,地上也搭建起了一个用于表演节目的舞台。远处,一排红色的帐篷让人浮想联翩,这就是小吃街,想不完的,是哪里到底有多少美味的食物。整个龙泉寺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让人赏心悦目。放眼望去,龙泉寺成了人的天地。为了不站在地上观看节目,于是我们来到供人们休息的凉亭里坐下。表演现场坐满了被邀请的嘉宾,人群谢绝入内。他们穿着统一的衣服,形成了一道人墙,成为人们眼中的又一道风景线。(这段描写很不错,作者的观察由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写出了现场的热闹气氛) 我从老师的口中得知,展览作品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于是我和几个同学到龙泉寺门口买吃的,因为现场坐满了人,所以我们只能从草坪上走过。我买了雪糕和水。边走边吃,路上经过了小吃街,这里的食物有好多都是我没见过的,一家家多得数也数不清看得人眼花缭乱。我们顺着小路回到了大部队。(小吃街有哪些好吃的?没写清楚呀。其实,这段与主题无关,应当删去。快说说展示书法的事情吧,读者等不及了。) 终于,节目表演完了,我们小心翼翼展开了作品,它共有60多米长,是我们写字班全体同学的杰作,作品写在布上,我们拉着自己的作品站在地上。太阳把大地烘烤得火辣辣的,好似身处蒸笼一般。虽然热,但是心里很快乐,看着观赏者们露出的会心的微笑,我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很自豪。(这段写的太简省啦,应该详细写,比如这幅书法作品是在什么时候完成的?上面是什么内容呀?在制作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什么故事?观众看后说了什么话?等等) 在回家的途中,我还观看了根雕艺术展和摄影艺术展,更是让我对艺术家产生了极大的敬佩之情。(这段与主题关系较弱,结尾应该跟书法展示这件事联系起来,起到点题作用,首尾呼应) 在这次活动中,我非常快乐,我看到了很多,听到了很多,感受到了很多。 4、使用细节。有时候,你需要描写人物的外貌,但如果描写过多,也会让故事停顿。聪明的作者会让人物来说话,用动词让他们动起来,使读者听到他们、看到他们活动。下面这篇文章就很值得大家学习哦。 给线头喷摩丝 早晨起床后,我发现自己的衬衫上有两颗纽扣不见了。我想:爸爸妈妈的工作那么忙,不如我自己钉扣子吧!(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 说干就干。我拿起针和线,正准备大显身手,不料被“唠叨”的姥姥看见了。她心疼起来:“你妈也真是的,让你一个小孩缝。”(说话很自然,很真实,符合姥姥的“唠叨”特点)我忙说:“是我自己要缝的。”(这两句对话,让文章动了起来)姥姥不由分说,就从我手里把针线抢了过来(“抢”这一动词,太贴切啦。瞧,姥姥多么心疼“我”,这点小事都不让“我”干)。 嘿,姥姥还真是个高手,不到2分钟,第一颗纽扣就OK了。接着,她扯掉针上的线,重新开始穿针。也许是因为年纪大了,她穿起针来非常费劲。你瞧她,左手捏针,右手握线,使劲地往眼前凑。瞄准,穿,偏了。再瞄准,穿,还是偏了。就这样,她来回折腾了好几次,那线头活像顽皮的孩子,就是不肯钻进针眼。(“扯”“捏”“握”“凑”“瞄”“穿”“钻”,这一连串动词用得非常传神,将奶奶的形象刻画出来了,同时照应了下面的“一系列滑稽的动作”)我看见姥姥那一系列滑稽的动作,笑得前仰后合。 “还是让我来吧!”我向姥姥要过针线,可是穿了好几次也没成功。那线头就像患了软骨病,一碰针眼就发软。(比喻用得多么形象哦)用什么方法让线头变硬呢?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柜子上的一瓶摩丝上。哈哈,有了,妈妈不是经常用它来固定头发吗?我给线头喷上摩丝,做个定型线头吧。这主意不错,我立刻拿过摩丝,对着线头轻轻一喷。刚才还像个软骨头的线头,现在好像被孙悟空施了定身法,立刻变得硬邦邦的,再把线头往针眼里一穿,哈,轻松搞定。(动作很干脆,语言很风趣) 姥姥见了,高兴得两眼眯成了一条缝儿(姥姥的慈爱形象立刻在读者脑中呈现),嘴里却说道:“穿一次针线,就喷一次摩丝,这多浪费啊!”(将姥姥的勤俭节约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单纯用“勤俭节约”这一形容词强过百倍哦) 5、制造悬念。选择能产生悬念的故事,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使他们在脑海中不断产生疑问,因而忍不住要继续看下去。瞧,下面这篇趣文就很好地把握了读者的好奇心理。 “猫下蛋”的趣事 暑假里的一天早晨,我听说表弟家的猫能下蛋,便早早地就起了床。(产生悬念) “什么?猫能下蛋?简直是胡说八道、天方夜谭。”(这正是读者想说的)我摸了摸表弟的额头,说,“你不是发烧了吧?在这里说梦话。”表弟一本正经地说:“我说的绝对是真的,我妈妈早上还吃了三个呢!”(人物越说得认真,读者越觉得不可思议) 太不可思议了,如果猫能下蛋,那么狗也能下蛋了,猪、羊、牛、马等等,也都能下蛋了。那马下的蛋,一定比鸵鸟的蛋还要大。我越想越觉得可笑。(作者这一番延伸,让读者也跟着好笑,同时更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俗话说得好,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我非得查个水落石出。(这也是读者想做的)下午的时候,我来到了表弟家,发现他家的猫正趴在厨房的角落里,眯着眼睛。(注意观察现场) 我紧张地对表弟说:“你看它是不是在下蛋?”(“紧张”一词,把读者拉进了现场)表弟说:“不知道。”他过去把猫抱了起来,还故意向屁股后面摸摸。(这一动作虽然很滑稽,但读者也可能会这么做)“没下蛋呀!”猫“呜”地一声,跑了。(现场调查没有发现证据,接下来怎么办呢?对了,问当事人。)我问姑妈:“姑妈,您家的猫是一天下一个蛋呢,还是两天下一个蛋呢?”(提问貌似认真,实际上很有趣)姑妈一愣,说:“我家的猫怎么可能会下蛋呢?”(正常反应)我满脸疑惑地说:“那您早上不是还吃了三个猫蛋吗?”(继续追问)“噢,哈哈。”姑妈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傻孩子,我早上吃的是‘毛蛋’,那是孵小鸡没孵出来的鸡蛋,我觉得扔了可惜,就吃了。哪儿是猫下的蛋呀,哈哈。”(读到这,谜底终于揭开,除了哈哈一笑,你还能怎样呢?) 听了姑妈的一番解释后,我也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这也是正常反应) 主讲人:查天送 中少总社报纸出版中心信息部 上一篇新闻要长着“五官”下一篇讲故事,说新闻(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