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童心筑梦 >>小记者 >> 新闻要长着“五官”
详细内容

新闻要长着“五官”

时间:2021-11-23     作者:视听中原网【转载】   来自: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社   阅读

小记者们看了“什么是新闻”这篇文章,大致知道了新闻的模样,但比较模糊。其实,新闻和我们小记者一样,清晰地长着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新闻的“五官”就是它的“五要素”:“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点”(where)、“什么人”(who)、“什么事”(what)、“为什么”(why)。近些年,随着写调查方面的新闻报道增多,新闻的要素中多了一个“如何”(how),成了六个。
    小记者写新闻,一定要写出新闻“六要素”。有了新闻“六要素”,才是一篇新闻稿。来,看下面一篇新闻稿。

 

                                         庆“六一”,游梦幻世界

六一前夕,农民工子弟和福利院的小朋友,来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友谊宫,走进了迪士尼梦幻世界,欢庆儿童节。

小朋友们特别兴奋,表演了歌舞和时装秀。5岁的王艺弦小朋友说:“我非常喜欢今天的活动。”哈,精彩的活动还在后面呢。小朋友们来带友谊宫的二层,进入神奇的“迪士尼梦幻世界”,和米老鼠一起照相,听白雪公主讲故事、猜谜语,还进入梦幻剧场观看了动画电影。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奶奶和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夫人林佳楣奶奶等许多嘉宾,和小朋友一起共度快乐的节日。我们问顾秀莲奶奶:“您对这次活动满意吗?”顾奶奶慈祥地说:“非常满意,能看到这么多祖国的下一代,很开心。”


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第二小学

小记者  高瑞蕊 周珍妮

                             指导老师 卢  珂

     


小记者们看一看,在这条新闻稿里,新闻“六要素”是什么?

什么时间(when):六一前夕;

什么地点(where):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友谊宫;

什么人(who):农民工子弟、福利院小朋友、顾秀莲奶奶、林佳楣奶奶

什么事(what):表演歌舞、时装秀,游迪士尼梦幻世界;

为什么(why):欢庆六一儿童节;

如何(how):5岁的王艺弦小朋友说:“我非常喜欢今天的活动。” 顾奶奶慈祥地说:“非常满意,能看到这么多祖国的下一代,很开心。”


再看看这篇长一点的报道:

 

今年暑假,中国少年报小记者——北京三里屯小学的同学们来到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县,和发菁乡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手拉手,延续了两校20年的友谊。

20年前,北京三里屯小学的小记者,在中国少年报大朋友的带领下,到贵州贫困山区考察,发现当地小伙伴上学很困难。小记者回到北京后,发动朝阳区16万中小学生,每人节约一根冰棍的钱,捐建了清塘希望小学(即现在的发菁乡中心小学)。20年后,又一批小记者来到这里,看看他们有什么新发现。

来自贵州山区的报道


                                     一锅饭吃好几天

发菁乡中心小学有100多名小伙伴,大多都是留守儿童。为了解他们的生活,我们来到了一个小伙伴的家。

小屋光线昏暗,靠墙的木柜子上放着一锅饭和一锅汤。老奶奶说,锅里是他们蒸的“苞谷饭”。小记者陆纪源舀起饭放到嘴里一嚼,冷冷的,还有点硬。他又尝了木桶里的酸菜和胡萝卜做成的汤,酸酸的,好像有股发馊的味道。

听说,他们做一次苞谷饭可以吃好几天。这样多不新鲜啊?我们很不解。

老奶奶说:“我们煮饭需要烧柴,一次多煮点,就不用天天上山砍柴了。煮的饭虽然不太好吃 ,但家里只有我和孙子,凑合一下就行了。”

听到这里,我们的鼻子都酸酸的。


                                      家有小顶梁柱

在一家院子里,我们发现了一个由草垫、绳子和T型木板组成的器具,这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一位大妈说,家里正在盖房子,它是用来背砖头的。有个小记者试着背起一块砖头(大约20斤重),却只走了一两步就走不动了。

这时,当地一个身材瘦小的小伙伴,熟练地把它背到肩上,一下子就背起了两块砖头。喔,好有力气啊!我们惊讶得嘴巴都张成了O型。没想到,看起来这么瘦弱的小伙伴竟有那么大的力气!

大妈还告诉我们,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当地小伙伴很小就会做家务了,农忙时还要和爷爷奶奶一起去地里收玉米、种土豆,暑假常常在农田里度过。

留守儿童早当家,他们也是家里的顶梁柱。


                                       共撑一片天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小伙伴们虽然孤单,但他们更加懂得同伴之间要相互照顾。

杨聃老师说,上学期,学校发起了“一帮一、结对子”活动。一个名叫王仁虎的小伙伴自告奋勇带了两名同学。每当他做完作业,总会耐心地辅导那两名同学。这样的故事有很多。

你看,当地小伙伴们相互帮扶,相互关心,还用瘦小的肩膀,扛起了重重的担子。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本报记者 王刘威

                      本报小记者 陆纪源 朱瑀晗 邢雨涵 高泽政

                      本报通讯员 刘建昌 侯海涛

   


这篇报道同样写出了新闻的“六要素”,小记者们可以试一试,从中找一找。




                                    主讲人   李  

                                 中少总社报纸中心信息部

                              原《中国儿童报》小记者版编辑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