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 从“贫穷洞”到“致富窑”:老窑洞因“游”而火

    新华社西安电(记者姚友明)游客程尚志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旅游时,对所住的杨家岭石窑宾馆印象深刻:“窑洞的外形很有特点,而且里面设施很齐全,能洗热水澡还能上网。这种特殊的住宿体验,让我觉得不虚此行。”不仅是现在的游客,早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第一次来到延安时,就对这种依山而建的房屋有过关注。

  • 小小“屋场会” 交心“解麻纱”

    据新华社长沙2月17日电(记者谢樱)大年初三,趁着外出务工人员回家,湖南省娄底市杨市镇泉河村的“屋场会”又热闹起来。一张桌子、几条板凳、一杯热茶,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小到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大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大家七嘴八舌中碰撞“金点子”,交心“解麻纱”,共谋乡村发展。

  • 在防疫一线坚守中迎接新“生”

    新华社长春2月17日电(记者许畅)2月16日一早,当记者见到赵淑华时,她正在社区服务中心忙活手头的防疫工作,时不时地掏出手机查看是否有新的信息。8点45分,儿子给她发来微信:“生了,男孩,6斤2两。”赵淑华长舒一口气,微信叮嘱了几句后,转身又投入到社区工作中。

  • 暖棚里的幸福生活

    藏历新年期间,川西北高原若尔盖县、红原县牧区的藏族群众走亲访友,团聚在牧场暖棚里。一阵阵欢声笑语让暖棚里更加暖意融融。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若尔盖县和红原县是海拔高、气候恶劣的高寒纯牧区县,牛羊养殖一直是这里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当地推进现代草原畜牧养殖方式,政府为每户补助2万元左右,在牧场里搭建挡风遮雪、保温避害的牲畜越冬暖棚。暖棚内外温差10-20摄氏度,极大地降低了冬春牲畜掉膘和死亡率,提高了养畜经济效益,有效保障牧民增收。

  • 全国首创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机制走过22年

    “为了不打扰乡亲,我们决定凌晨从村里返回合肥,没想到,他们已经自发地等在村口、卫生院门口为我们送行。他们手挎着篮子,装满了自家的蔬菜和鸡蛋,一旁的同事抓拍下了这组照片……”时隔21年,回忆起照片里的这一幕,虞德才依然十分感动。1999年,团安徽省委和省卫健委(原省卫生厅)共同发起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项目,旨在改善基层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缩短城乡医疗水平差距,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在健康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共有8页首页上一页45678下一页尾页
seo seo